健康知识
照亮黑暗,拥抱平等
- 文:眼科 杨前
- 审校:邢露
- 审核:邵蔚
- 日期:2025-10-15
每年的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也称白手杖安全日。它不仅是日历上的一个标记,更是一束聚焦的光,旨在唤醒社会对视障群体的关注、理解与尊重。
节日的起源:“白手杖”的象征意义
国际盲人节与视障人士的关键工具——白手杖密不可分。1984年,世界盲人联盟正式确立此日为“国际盲人节”。白手杖因此从一个简单的探路工具,演变为独立、能力和尊严的象征,为社会标记出安全与尊重的空间。
理解视障:并非“一片黑暗”
公众常误以为视障即意味着完全黑暗。实则不然,视觉障碍是一个广阔的光谱。许多人拥有“残余视力”,可能感知光线、分辨形状或颜色。例如,有的患者视野中心缺失,但周边有视力,有的则相反(管状视野)。
理解这种多样性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们打破刻板印象,并提供真正恰当的帮助,这是实现社会包容的第一步。
现实挑战:前行中的障碍
尽管社会在不断进步,视障群体仍面临诸多困境:
1.出行难题:不实用或被占用的盲道、复杂无序的交通环境,让独立出行充满风险。
2.信息壁垒:未添加语音描述的图片、操作复杂的触屏界面、缺乏无障碍格式的文件,将这些信息世界的大门。
3.就业局限:根深蒂固的能力刻板印象与欠包容的工作环境,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
4.社会误解:过度的怜悯或“励志”标签,反而掩盖了他们作为普通人追求平等权利的真实需求。
希望之光:科技与人文的双重驱动
挑战虽存,希望亦在。科技与人文正共同点亮前路。
科技赋能:屏幕朗读软件(如NVDA)成为“数字眼睛”;智能App能识别物品、钞票;导航软件提供精准语音引导;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也在不断涌现。
人文关怀:无障碍环境建设(从物理盲道到数字无障碍设计)、包容性教育政策及《残疾人权利公约》等法律保障,正从制度层面推动融合。
结语:从节日到日常的行动
国际盲人节一年一度,但支持应融入日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
1.提供恰当帮助:先询问“是否需要帮忙”,按其指引行动。
2.秉持尊重:直接与视障者本人交流,使用“看”等词汇完全正常。
3.守护无障碍环境:不占用盲道,在工作中推动信息无障碍。
一个真正包容的社会,能欣赏并拥抱人类的多样性。当我们学会用心灵去“照亮”彼此,世界会更加完整与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