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警惕“沉默杀手”,让健康“无栓”前行
- 文:胸外科 薛洪省 ;护理部 袁琳 ;血液一科 李雪
- 审校:邢露
- 审核:邵蔚
- 日期:2025-10-16
每年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今天,让我们共同揭开血栓的神秘面纱,学会科学防控这一“隐形健康威胁”。
认识血栓:潜伏的“致命杀手”
血栓通俗讲就是血管内形成的“血块塞子”,会堵塞血管通道,导致脏器缺血受损甚至死亡。其中最常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两种急重症。
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发生于下肢,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下垂时加重、抬高后缓解,按压小腿肌肉或背屈踝关节时可能引发深部疼痛,还常伴随浅静脉扩张。
2.肺血栓栓塞症(PTE):堪称“隐形杀手”,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部堵塞血管,典型表现为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的“三联征”,严重时可导致循环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更令人警惕的是,全球每年VTE发生接近1000万例,美国和欧洲每年因VTE致死的人数,超过艾滋病、乳腺癌、前列腺癌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总和,且60%的VTE发生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是院内可防可控致死病因的首位。
高危人群:这些人需重点警惕
血栓并非“老年病”,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以下人群风险显著更高:
• 久病卧床、瘫痪或术后需长期制动的人群;
• 妊娠、产后女性及长期服用避孕药者;
• 高龄、肥胖、有高脂饮食习惯的人群;
•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基础疾病者;
• 近期有外伤、手术史或血管壁损伤的人群;
• 长期久坐不动的上班族、长途旅行者。
科学防治:预防远胜于治疗
1. 主动“动起来”:世界卫生组织提醒,连续4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血栓风险,运动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日常可坚持快走30分钟以上,或多做“踝泵运动”(勾脚、伸脚反复动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2. 改善生活习惯:管理体重,戒烟限酒;饮食清淡,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足量饮水,避免血液黏稠。
3. 特殊场景防护:长途出行时定时起身走动,久坐时经常活动脚踝;长期卧床者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充气间歇加压装置。
4.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指标,降低血栓风险。
及时应对:出现这些症状立即就医
若出现单侧下肢突发肿胀、疼痛,或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晕厥等症状,需立即前往血管外科或急诊科就诊。临床可通过血浆D-二聚体测定、凝血功能检测等明确诊断,及时开展抗凝、溶栓治疗或手术干预,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血栓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疾病,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值此世界血栓日,让我们主动学习血栓知识,养成健康习惯,远离“沉默杀手”的威胁,让健康“无栓”前行。
系列活动
预防血栓,守护健康
我院举办“世界血栓日”系列科普宣传活动
在第12个“世界血栓日”到来之际,医院护理VTE专项委员会精心策划并组织的“世界血栓日”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本次活动以“从头到脚,积极管控 预防血栓,守护健康”为主题,通过多形式、全覆盖的宣教,将“防栓”理念深入至临床一线与患者心中。

一、聚焦高危科室,精准科普深入病房
骨科是VTE发生的极高危科室。赵丹护士长在骨科病房专门组织了一场面向患者及家属的科普讲座。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模型与图文,详细讲解了血栓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预防的重要性。现场气氛热烈,患者及家属踊跃提问。

二、“手把手”教学,助力康复训练落地
各科室护理人员来到患者床旁,进行了“一对一、手把手”的实操指导。

1.正确使用气压泵: 护士们耐心地向患者演示了医用下肢气压泵的正确佩戴方法与使用时长,强调了其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淤滞中的重要作用。

2.指导足背跖曲锻炼:“踝泵运动”(即足背跖曲锻炼)是预防血栓最简单、有效的措施之一。护士们亲自示范“勾脚尖、绷脚尖”的标准动作,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掌握要领,并鼓励他们将其作为卧床期间的“常规功课”。

据悉,医院VTE专委会定于10月17日进行VTE院内防控与管理系列讲座,对临床护士进行VTE预防护理要点再培训,提升全院护理团队的同质化防治水平,将“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的防栓理念贯穿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