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快乐过暑假,安全不“放假”

  • 文:儿科
  • 审校:邢露
  • 审核:邵蔚
  • 日期:2025-08-14

暑假孩子们纷纷走出家门,然而溺水、误食、海蜇叮咬以及毒蘑菇误食等意外伤害,犹如潜藏的“隐形杀手”,时刻威胁着儿童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家长需深入了解并切实执行有效的预防措施,这是保障孩子安全的关键所在。

防 溺 水

溺水是儿童在夏季尤其高发的意外。对孩子来说,即使是几厘米深的水,也可能成为夺命陷阱。在家中,及时清空浴缸、水桶等蓄水容器,避免孩子独自靠近。带孩子游泳时,要选择有安全保障的正规场所,比如配备合格救生员、设有明显安全标识的泳池。在游泳过程中,家长要全神贯注地陪伴,不能因为玩手机、与人交谈而分心,务必确保孩子始终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对于低龄儿童,一定要为其穿戴合适的救生衣,增加安全保障。家长要教导孩子,看到他人溺水时,千万不要盲目下水营救,应大声呼救或寻找成年人帮忙。如果发生溺水,不要慌张,屏住呼吸,放松肢体。尽可能保持头向后仰、面部朝上的仰泳姿态,使口鼻露出水面,有节奏缓慢地呼吸。

防误服和异物

家长给孩子常买的零食中,干燥剂很常见,虽然干燥剂的外包装写明“不能食用”,但学龄前儿童可能不认字,很容易发生误食。家长要妥善保管药品,如降压药、降糖药、镇静药,需放在孩子够不着的高处,最好使用带锁的药箱,确保药品存放安全。笔帽、钢笔墨水囊、电池、磁力珠、棒棒糖棒、笔帽、钉子等小物件也有风险。当吞入的异物卡在喉咙时,年幼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哭闹不止、呛咳、憋气、恶心、呕吐、大量流口水等症状。若误食某些化学品,可能出现突发性的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血、抓挠胸口(食管被腐蚀)等症状。

温馨提示

固体异物卡在咽部时,家长千万不要用手指去抠挖。

不要用吞咽大块食物的方法将异物压下去,应设法诱导儿童吐出异物。

如果出现呕吐,应将头偏向一侧使呕吐物吐出,以免吸进气管。

防海蜇咬伤

海蜇的触须带有大量刺胞,内含毒液,一旦接触人体,就会释放毒素,导致皮肤刺痛、烧灼感,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全身过敏反应,危及生命。

家长要提前了解当地海域的海蜇出没情况,尽量避免孩子前往海蜇密集区域。

在海边玩耍时,要让孩子穿戴好防护服,减少皮肤暴露。

若孩子不幸被海蜇蜇伤,不要用手直接触碰蜇伤部位或海蜇触须,可用镊子、木棍等工具小心去除黏附在皮肤上的触须,然后尽快就医。

温馨提示

在去除触须前,不要用淡水、碱性液体冲洗伤口,也不要热敷、冷敷、搓揉或用毛巾擦拭,这些行为可能促使毒素释放,加重伤害。

误服毒蘑菇

毒蘑菇误服同样危险重重,每年都有因误食毒蘑菇,而中毒甚至失去生命的案例。

教育孩子不随意采摘、食用野外的蘑菇,野外的蘑菇即便看起来再漂亮、再诱人,也绝不能采摘品尝。

家长自身也要提高警惕,不要采摘不认识的蘑菇回家烹饪,以免孩子误食。

毒蘑菇中毒的典型症状包括: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反应,严重时可能出现幻觉、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损伤,或黄疸、少尿等肝肾衰竭表现。

一旦怀疑孩子误服毒蘑菇,不要盲目服用民间偏方,也不要拖延等待自行缓解。

应立即催吐,并尽快送往医院救治,同时带上误食的蘑菇样本,以便医生准确判断中毒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

防 中 暑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尽量在早晨或晚上进行。

高温、高湿天气时,应在凉爽的室内活动,避免儿童单独待在汽车内或狭小空间内。

夏季应穿着轻薄、宽松、浅色、透气的衣服,及时更换掉被汗浸湿的衣物。

保证饮水充足,以水或电解质饮料为宜,同时避免大量饮用过凉的饮料,以免出现胃部痉挛。

发生中暑时,迅速把孩子从炎热的地方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有条件的应转移至空调房内。

在发现中暑30分钟内,应尽快将体温降至40℃以下,可脱掉部分衣物,用温水擦浴全身,并用风扇或空调散热。

对于重型中暑者,尤其是伴有高热、意识不清、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的儿童,应立即送到就近医院就诊。

交通安全

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翻越隔离栏,行走或骑车时不看手机、不听音乐,不在马路边或车辆盲区内玩耍打闹。

自觉遵守轨道交通、公交车乘车规范,乘车系好安全带,不坐副驾驶座。

乘坐网约车时,要开启紧急联系人功能和“自动分享行程”功能,确认车号后再上车。

杜绝乘坐非法运营车辆,此类车辆存在超速、违规行驶等问题,安全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