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新商报】除了三种情况外,保留胆囊有意义

  • 文:2015年11月23日《新商报》A20版
  • 日期:2015-11-23

胆囊,一个位于右肋骨下方、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这个曾经有人认为它可有可无,现在却被证实非常重要的胆汁浓缩储存袋,却让很多人受困于它的疼痛。上周二上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胆道微创外科主任杨玉龙门诊里,一上午他就接诊了30多位胆结石、胆囊息肉患者。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发现胆囊疾病,胆囊留还在不留,该怎么留,患者很犹豫,总是想多听几位医生的建议。

胆囊疾病如何应对?今年10月中旬,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的第五届全国肝胆胰微创外科2015大连高峰论坛上,国内二百多名肝胆胰微创外科专家呼吁“未来肝胆外科的方向应该保胆、保肝、保留Oddi括约肌”,这与杨玉龙和他的团队一直的治疗理念不谋而合。多年来,杨玉龙带领团队以腹腔镜、十二指肠镜/子母胆道镜、胆道镜“三镜”为技术“武器”,每年为千余例病患解决痛苦。

诊室发现 结石小、没症状就“等等再治疗”?

杨玉龙说,胆囊结石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多见于成年人,其中以女性居多,这可能与雌激素在胆囊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有关。有的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的疼痛,同时有肩胛部和背部放射痛的特点,而20%~40%的患者并无明显不适,通常是在体检甚至手术时偶然发现体内有结石,这类结石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或无症状胆囊结石。

“长了石头怎么办?什么时候处理更好?”这是杨玉龙在接诊的过程中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他表示,很多患者都存有“没症状就不要紧”、“石头长大点儿再处理”的想法,但实际上胆结石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不与石头的大小成正比,石头越小有时越容易堵住胆管等重要通道,而胆结石在“长大”的过程中还会对胆囊产生反复刺激,使胆囊功能丧失,因此在胆结石没有症状的平稳期就应该到专科门诊咨询,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治疗。

目前,可以通过药物对胆固醇结石进行治疗,但由于无法通过检查判定结石的性质,而且此类药物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停药后结石会复发,因此临床上使用的并不多。外科手术的治疗中,胆囊结石引起了胆绞痛就需要切除以绝后患,曾经是外科胆囊结石治疗的不二法典,已统治外科学界百余年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医生们认识到了胆囊除了具有浓缩、收缩、调节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还是个复杂的化学和免疫功能器官,只有在胆囊萎缩、壁厚超过0.5厘米、没有功能的情况下胆囊才应该被切除,除此之外都应该进最大可能保留胆囊。

微创的方向是保留器官及功能

胆囊息肉泛指胆囊腔内突出或者隆起的病变,多为良性胆固醇性息肉、没有症状,体检中发现的居多。杨玉龙表示,通常情况下在胆囊息肉被发现有癌变迹象或者较大时,才需要进行干预。而为一个良性疾病来将器官切除显然有些“得不偿失”,而且胆囊切除的人发生胆总管结石、反流性食管炎及胃、十二指肠炎症的概率也要比原先高出许多,右半结肠癌的发病率会增加45倍,因此保胆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胆道微创外科已经连续5年主持并召开内镜微创保胆大连高峰论坛等国家级继教及会议,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多位胆道疾病专家在会议上就胆囊息肉、胆结石的治疗发言时也都表示,随着技术的革新,在针对这些胆道疾病的治疗时,只在患者皮肤表面微创而要切除器官的腹腔镜方法已经不再“时髦”,真正的微创应该达到在病人皮肤表面留下较小创伤同时也最大程度保留器官功能,因此近年来“内镜微创保胆”渐渐成为业界更为推崇的治疗方法。

小贴士

胃疼总不好?

或许是胆囊疾病

42岁的王先生来到杨玉龙的诊室时,一脸懊恼,“我胃疼了快一年了,吃了好多药都没什么效果,结果做了个全身检查,才发现是胆囊结石,那么多药都白吃了。”杨玉龙表示,很多胆结石的患者最初都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隐痛不适、饱胀、伴嗳气、返酸等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常被误认为是胃病,有的还会出现肩膀、后背痛而进行了烤电、针灸、贴药等诸多治疗,但经过检查后却被确诊为胆结石。

由于症状相似,或产生了放射性疼痛,很多胆囊结石被误诊,因此在出现了这类情况但治疗无效时,就可以做个超声看看是否是胆囊结石。

虽然胆结石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无法通过某个环节进行预防,但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的饮食结构以及积极的锻炼都能避免胆结石、胆囊息肉的发生。其中早餐尤为重要,早餐中含有蛋白、适量的脂肪有助于胆囊中浓缩胆汁的排出,即使更换新鲜的胆汁,避免胆汁的沉积和对胆囊的化学性刺激,从而预防结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