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住培办组织开展病例诊断培训
- 文:住院医师 孙惠敏
- 审校:邢露
- 审核:邵蔚
- 日期:2025-02-24
2025年2月19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培办组织住院医师参加院级培训。培训由病理科的杨杨老师进行,2022至2024三个年级的139名住培学员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内容为“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旨在提升住培学员对慢性胃炎病理诊断的认知与实践能力。
培训中,杨杨老师首先介绍了病理科在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胃镜检查作为食管、胃、十二指肠病变检查的金标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内镜室活检标本取材和病理制片不规范会导致诸多问题,规范取材十分必要,如活检标本要足够大、不同部位标本应标注分开放置等。
在胃的相关知识讲解环节,杨杨老师阐述了胃的解剖结构,包括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等不同区域,以及胃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浆膜)组成的结构特点。此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展示了正常胃黏膜不同区域的免疫组化表型,为后续胃炎诊断奠定基础。
胃炎分类也是本次培训的重点内容。胃炎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其中,慢性胃炎需要评估HP密度、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上皮化生这5种组织学变化,通过新悉尼系统对这些变化进行分级评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精准依据。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杨杨老师指出其患病率较高,且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化生性萎缩和非化生性萎缩,还可细分为A型、B型、C型,不同类型的病因和特点各异。肠上皮化生作为胃黏膜损伤指标,对胃癌发生风险有提示作用,不同部位肠化的诊断意义不同。
最后,杨杨老师强调了胃黏膜镜下观察的注意事项,提醒医护人员观察标本时要先低倍观察结构层次,再高倍观察细胞形态,且不可过度依赖免疫组化,应以HE染色结果为主。
此次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为住培学员在慢性胃炎病理诊断方面提供了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升学员们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