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如何预防“倒春寒”

  • 文:中医科 张月莹
  • 审校:邢露
  • 审核:邵蔚
  • 日期:2025-02-18

雨水节气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气温回升、降水增多,自然界阳气渐升,但此时寒湿仍存,气候变化较大。最近这天气是不是特别让人摸不着头脑?前几天还暖洋洋的,穿个单衣都觉得热,可今天出门,冷风一吹,又得赶紧把厚外套套上。这忽冷忽热的,其实就是倒春寒在“搞鬼”。

倒春寒可不是小事,它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威胁到身体健康。在这样的天气里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保暖

中医强调“春捂秋冻”,在穿衣上要尤其注意保暖,减衣不能太快,应多捂一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特点。

头:头部为人体“诸阳之汇”,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风寒之邪易侵袭人体的头部。年老体弱者可戴帽子保暖,洗发洗澡后应立即擦干,不能当风直吹;

背: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发生几率;

腹: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女性更应注意腹部及下半身保暖,避免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的发生;

膝:膝为筋之府,寒则易于挛急,膝部受凉可导致关节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缩,引起关节疼痛;

足:“寒从脚起”,足为阴脉所聚,阴所常盛,且远离心脏,血液供应少,容易遭到风寒侵袭。经常搓脚、泡脚可增强人体阳气,增强抵抗力,用桂枝、艾叶、生姜等中药材煮水泡脚,有助于温阳散寒、促进血液循环。

二、饮食

羊肉有补肾壮阳、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功效。此时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羊肉最好是炖着吃,会更加熟烂、鲜嫩,也易于消化。

山楂能开胃、消食、活血。山楂最突出的益处是对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软化血管及镇静有一定作用。山楂生吃或做汤、茶都可以。

芹菜可疏风散寒,帮助人体杀菌防病。

栗子有“千果之王”的美称,还是益肾宜气的“补药”,老少咸宜。栗子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各种维生素,对心脑血管都十分有益。熬汤、炒食都可以达到补益效果。

红薯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钾、镁、铜、硒、钙等微量元素,是很好的应季杂粮。推荐吃蒸红薯,或跟大米一起熬粥,都有健脾养胃的功效。

黑芝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更有乌发养颜的功效。这类黑色食物能迅速补充热量、防感冒,“倒春寒”时期必不可少。

三、运动

可以选择轻缓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这些运动强度适中,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压力、增强体质。运动时应以微微发汗为宜,这样既能排出体内的湿气,又能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但应避免大汗淋漓,以免损伤阳气。

四、中医疗法

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气、寒气,艾灸则能温通经络、散寒止痛。这两种方法都有助于提升身体的阳气,增强抵抗力。

五、调节情绪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来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雨水节气是调养肝脾、祛湿防病的关键期,通过饮食、运动、情志的合理调节,可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顺应自然,天人相应,方为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