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管体重、强骨骼
- 文:骨质疏松科
- 审校:邢露
- 审核:邵蔚
- 日期:2024-10-20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骨骼疾病,以骨量低下为特征的慢性骨科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患者晚期多并发骨质疏松性骨折,即轻微日常活动下发生骨折,社会危害巨大。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2024年世界骨质疏松日的中国主题是:管体重、强骨骼。近日,我院骨质疏松科开展了骨质疏松义诊活动,免费为患者测量超声骨密度,并给予一对一的治疗指导意见。提醒中老年群体应重视骨密度筛查,定期体检,提早防治。当发生肌肉酸痛、身高变矮、不明原因骨折等症状出现时,应及时就医。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激素分泌水平降低,影响钙质吸收,导致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通常女性在50岁、男性在60岁后,易出现骨质疏松。想要骨骼强健,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改变生活习惯,呵护骨骼。早期发现和适当治疗可以延缓甚至逆转骨质疏松和骨折发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营养、适度运动、戒烟限酒。
2.适量钙剂和维生素D的摄入。充足的钙摄入对获得理想峰值骨量、缓解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
3.定期监测骨密度。对于50岁以上妇女、围绝经后妇女、长期不锻炼的人、有跌倒史的中老年人或者年龄>60岁的男性都应该定期检测骨密度,依据个人骨折风险,这项测试通常建议每年重复一次。通过骨密度了解骨骼情况,如发现骨量降低要进行早干预以减少骨折的发生。
4.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应用。能降低骨折发生风险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双膦酸盐(口服或静脉)、RANKL单克隆抗体、重组人甲状旁腺素、降钙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
5.定期复查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在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后,大部分人的骨密度会逐渐上升或不再下降,即便既往多次骨折的患者,再次骨折的次数也会明显减少。而定期复查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治疗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精准方案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