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高峰 深耕不辍 做骨病患者的“主心骨”

  • 文:转载:2023年12月25日《半岛晨报》A4版
  • 审校:王敬贤
  • 审核:宋晓妮
  • 日期:2023-12-28

今年8月,第12届世界显微重建外科大会在新加坡召开,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显微外科重建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医学研究中心赵德伟教授作为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分会会长,带领中山医院骨科团队应邀参加了这个国际上参与国家最广,参会人数最多的显微修复外科专业会议并作主题报告。在这次会议上,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用“3D打印多孔钽金属与可降解镁螺钉结合显微外科技术”以及“多骨瓣联合重建股骨头”理念这两个在国际上均处于领先地位的技术和理念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声音”。中山医院骨科用硬核的临床技术实力和响当当名气的“大连研发”站上了世界舞台。

历史悠久 底蕴深厚 打造高精尖骨病诊疗平台

多年来,在学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的带领下,骨科团队不断传承与创新,目前已发展成为医疗技术精尖、治疗病种全面、科研能力高超的骨科专业团队,是综合医院中具有“骨科医院”水平的强大专科。

目前,中山医院骨外科开放床位420张,下设12个病房,10个专业组,包括关节外科组、显微修复组、脊柱外科组、运动医学组、创伤骨伤组、手外科组、骨肿瘤组、小儿骨科组、中医骨伤组和康复医学组,配有中药制剂室1个、国家发改委“骨科植入材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及“辽宁省骨关节病细胞工程学实验室”各1个。

赵德伟教授告诉记者,中山医院骨科是大连最早成立的骨科,至今已经风雨兼程走了90多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骨科驶入快速发展轨道,从一个病房扩展到12个病房,10个治疗组,临床、教学、科研等全面开花。科室发展一直坚持“单病种负责制”,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学术梯队建设。关节科开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系列保头治疗、3D打印多孔钽金属髋臼加盖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小切口3D打印技术膝关节置换术等领先技术;脊柱外科开展显微镜辅助下的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运动医学科开展肩袖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踝关节不稳等运动损伤的关节镜治疗。创伤骨科在东北三省率先开展跟腱断裂通道微创吻合术、在辽宁省率先开展床边镇痛骨折复位术、各种复杂骨折的手术治疗等,并率先在大连市开设了小儿创伤骨科病房。中医骨伤科开展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系列中药治疗四肢骨折。康复医学科拥有一整套包括康复机器人、水下跑台、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等先进康复设备,在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骨折、运动损伤等康复治疗上有着成熟的模式及技术优势。骨质疏松科作为国家“骨质疏松范化诊疗示范基地试点单位”,可针对不同类型骨质疏松症实施个体化综合性防治。尤其在股骨头坏死诊疗上,中山医院凭借骨显微外科技术上的巨大优势,不断探索突破,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2015年,中山医院骨科获批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正式进入“国家队”。从创科到成为国家、省、市重点学科,中山医院骨外科至今见证了中国骨科医学的飞速发展,更以敢为人先的创新和不竞声华的实干精神,跻身国家先进骨科前沿,并在国际骨科医学界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地位,为骨病患者打造出一个高精尖诊疗平台。

攻坚克难 勇攀高峰 构建完善股骨头坏死诊疗体系

在中山医院骨科病房里,有很多“走投无路”的骨科疑难重症患者,骨不连、大面积骨缺损、各个分期的股骨头坏死等等。他们在辗转求医后来到这里,在先进技术和前沿材料的多重加持下,他们重拾了正常行走,正常生活的自信和美好。

赵德伟教授介绍,股骨头坏死(ONFH)是骨科临床中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也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指股骨头血液供应不足导致骨细胞死亡的一种疾病。虽然其确切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与骨内循环中断和最终骨组织死亡紧密相关。ONFH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临床骨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赵德伟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与重建的系列研究”,如今,股骨头修复与重建的治疗技术已经有多种:带血运自体骨瓣移植技术、带血运骨瓣移植+钽棒技术、带血运骨瓣移植+钽棒+干细胞移植技术等。这些技术用于修复和重建坏死的股骨头,为骨科学医学的发展和为社会节省医疗资源做出了贡献。赵德伟“股骨头坏死治疗的系列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为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提供实际操作上的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针对中期骨坏死,赵德伟原创性提出了髋周带血运骨瓣移植的具体方式,并率先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了带血运骨瓣转移后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的根本问题;对于病损范围更大、但关节面尚完整的晚期中青年骨坏死患者,赵德伟首次联合应用多孔钽金属棒与带血运骨瓣联合植入,为股骨头提供支撑,促进成骨;针对股骨头完全塌陷、软骨破坏严重的晚期患者,赵德伟将带旋股外侧血管髂骨瓣及大转子骨瓣联合应用,再用带血管蒂的大转子骨瓣移植到股骨头上端,利用大转子的半球形状来重建股骨头的外形。这种方法,使得股骨头重建的病例能保留并恢复功能可达20年以上,颠覆了晚期ONFH需要人工关节置换的概念。

近年来, 赵德伟带领团队采用显微灌注技术,首次获得了清晰的股骨头内血管三维网状结构,推翻了血管分区供血的传统理论,由此指导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有效提高股骨颈骨折后的保髋成功率。团队率先提出骨坏死动、静脉平衡理论,揭示了股骨头血供变化与影像学表相及相应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首创股骨头修复重建理论,将显微外科技术与骨坏死治疗相结合,建立多种带血管蒂骨瓣治疗新方法并发表系列文章,相关技术在国内外推广应用16578例,关节生存率达到86.4%,使其成为保股骨头手术的常规方法。团队还牵头制订多版国际、国内成人股骨头坏死诊疗指南,对规范股骨头坏死诊疗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基于学科在股骨头坏死研究上的贡献,中山医院骨科获批“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特色中心单位——骨坏死研究中心”。

立足临床 创新转化 让“大连研发”造福百姓

骨科手术离不开各种材料的运用,因为这些材料的金属属性,绝大多数患者在康复后,需要二次手术取出这些“金属异物”,有没有材料在促进骨生成的同时,还能够被人体慢慢吸收,不需要二次手术的伤害呢?赵德伟教授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给出了答案。

赵德伟教授告诉记者,骨科技术对材料的要求很高。为了让中国老百姓享受到技术更精尖、价格更低廉的国产骨科活性生物材料,团队一直致力于自主研发新型骨植体,并进行转化应用。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研发出两种功能强大的材料——多孔钽和可降解纯镁金属螺钉。据了解,该团队自主研制出强度更好的属于中国自己的多孔钽,打破国际市场垄断,作为国家十二五研究课题,已经取得中国和欧盟等多项专利;在临床应用角度对可降解纯镁金属螺钉的螺纹、螺帽及螺槽进行重新设计,成果已获得5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在国际上首次将自创可降解纯镁金属螺钉用于带血运移植骨瓣的固定,减少骨瓣的移位和脱落,避免二次手术取固定物带来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赵德伟教授带领团队率先将3D打印多孔钽植入材料应用于髋关节疾病治疗中,用于常规植入材料无法完成的手术。该技术是使用增材制造手段,以金属钽粉为原材料,加工出任意形状内植入物的新兴技术。多孔钽金属具有组织相容性好、利于骨长入、便于载药等优点。团队自主设计加工具有微孔结构的3D打印钽金属骨科内植入材料。与传统技术相比,3D打印钽金属技术具有多重优势,如可个性化定制假体或植入物,打印复杂几何形状,集成固定支撑载药等。目前,该团队已将3D打印多孔钽金属技术应用于关节感染、畸形矫正、骨缺损修复、特殊骨折内固定等骨科常见疾病的诊治中。该技术大幅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缩减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降低住院费用。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关节感染患者无一例复发。团队在3D打印多孔钽金属骨科植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相关技术体系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潜力。这个数智骨科一体化解决方案生动呈现了创新材料和数字骨科的发展愿景,为广大中国医生和患者带来更高的临床获益和经济价值,助力实现“健康骨骼,健康中国”。

科研是临床高速发展的翅膀,是学科硬核实力的重要体现。记者了解到,中山医院骨外科有着高端的科研平台。骨科实验室现有面积4100平方米,拥有层流净化细胞工程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基因测序与分子病理实验室、材料测试分析实验室、化学气相沉积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及实验动物中心等,并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建立了代谢组学联合实验室,具备国内一流骨植入产品的研发环境和实验条件,获批成为“辽宁省骨关节病细胞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大连市骨植入材料工程实验室”“骨科植入材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赵德伟教授介绍,骨科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卫生部公益项目各级科研立项70余项;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20余项;发表国家核心期刊论文600余篇,SCI收录论文140余篇,获得专利近40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团队一直在医用生物材料科学的前沿热点难点上不断突破,产学研紧密结合,引领了大连大学临床医学在科研、教学、医疗工作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赵德伟教授表示,未来,骨外科将致力于建设“一个目标、三个中心”,即将骨科建设成为临床技术、教学水平、科研实力领先的综合性专科为目标,打造关节治疗中心、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中心、骨植入材料临床转化中心,继续造福广大骨病患者。

赵德伟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名誉院长,大连大学骨科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名医、辽宁名医、大连名医。

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可降解镁临床转化联盟首席科学家等。

从事骨科及显微外科工作40年,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方面独创治疗方法十余种。擅长髋关节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各期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搭建全国骨坏死治疗中心,推动第三代骨科植入材料的研究及临床转化。主持各类国家级课题10余项,先后各类奖项36项,其中国际日内瓦发明金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编出版学术专著17部,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国内外论文256篇,SCI收录131篇,总影响因子 404.97,收录于《Lancet》《Nature Medicine》 《Bio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

出诊时间: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