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中医养生】小雪养生,内外兼修

  • 文:中医科 安丽娟
  • 审校:王敬贤
  • 审核:宋晓妮
  • 日期:2023-11-30

小雪节气知多少

小雪,物之微也,雨凝成雪,天地初寒,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雪时,天地间初冬景象越来越明显,天气越来越冷,降水量增加,此时天地闭塞,万物蛰藏。

我们养生的重点在“藏”。藏的意义,是让身体阳气伏藏好,不要过度消耗,在这个节气韬光养晦,来年开春的时候有一个好的状态。冬季在五脏对应肾,冬日寒冷,而寒与肾相应,冬日最易耗伤肾的阳气,所以藏的重点就是藏好肾中的精气。

一、饮食调养

饮食调养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能固肾藏精的食物,滋养我们的身体。人体中肾藏精血,肾脏得到滋养,身体的气血也会充足。中医认为,五色入脏,五色中黑色对应肾脏,黑色的食物可以补肾。黑桑葚能够补益肝肾,滋阴养血,可以清肝明目、改善睡眠,提高人体免疫力。黑芝麻可以滋养肝肾、养血润燥,缓解腰膝酸软、关节不利的症状。黑枸杞可以补肾益精,缓解由于精血不足引起的眩晕耳鸣、血虚萎黄症,还有助于降血糖。黑豆、黑木耳、乌鸡等入肝肾二经,也具有很好的食补作用。

冬季还可以多食红枣、栗子、羊肉。红枣味甘性温、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栗子性温味甘,被称为“肾之果”,有补肾强筋、健运脾胃和活血的作用。羊肉所含的热量高,冬天吃羊肉可促进血液循环,可改善因阳气不足而导致的手足不温、畏寒怕冷等症状。

小雪进补之余,还要重视防“火”。天气渐冷,人们开始穿得多,暖气开得暖,活动量减少,反而会造成体内积热,如果不能适时散发,很容易导致胃火、肺火旺盛。这时我们可以多吃萝卜、梨、莲子、山楂等清润的食物以润燥清内火。

二、常晒太阳

小雪时节较立冬天气更加寒冷,阳气闭藏,在外的阳气不足,就很容易伤于寒,此时节对于本就阳气不足的人,体内阳气匮乏,表里俱寒,此类人群除了养藏之道外更需要配合补益阳气。经常晒太阳,既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又可以抒发心中的郁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冬季,人们往往最关心室内的温度,而忽略了室内的通风和湿度。房间温度太高而湿度太低,也会引起身体不适。冬季室内保湿,可以用湿拖把拖地板,或者在室内放一盆水,让水慢慢蒸发,以保持空气湿润。另外,在室内养几盆花草或使用加湿器,也可调节室内湿度,使室内充满清新空气。

三、锻炼身体

小雪时节人们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尤其老年人时间允许的话,最好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冬季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健体。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出汗,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冬季锻炼也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杜绝做打球、登山等剧烈运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运动应选择上午、下午日照充足的时候,避免受寒冷的刺激,防止诱发疾病。另外还要注意不要熬夜、劳精神、损阴精,适度节制房事,藏精养肾。

四、坚持泡脚

中医理论关于一年四季沐足有记载:“春天洗脚,开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足浴能促进血液循环,脚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称,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负担最重,因此这个地方最容易血液循环不好,故古典医学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特别是那些经常感觉手脚冰凉的人,足浴是极好的保健方法。

五、情志养生

小雪时节天气阴冷,气压偏低,光照不足,较易出现精神抑郁的情况。《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如果能保持情绪的恬静、安详,没有太多的欲望和杂念,体内的真气就会始终保持充足的状态。很多人因为天冷不愿意出门,外出社交的时间缩短,可以多找朋友聊聊天,与他人多交谈;在天气晴好时,还可到室外晒晒太阳,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以舒缓压力,排解抑郁的情绪。正如清代医学家吴尚先所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