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科普知识】关注肿瘤患者的情绪睡眠障碍

  • 文:神经内三科 张艳丽
  • 日期:2023-06-15

众所周知,肿瘤在临床疾病分类中属于心身疾病,患者无论在身体或心理上均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因各自文化背景、心理特征、病情性质、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不同,更容易呈现出异常的情绪变化及心理反应。常表现为否认、委屈、恐惧、悲伤、绝望、焦虑、抑郁等。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心理障碍对预后影响极大,因此,怎样能正确认识疾病,正确认识肿瘤,克服恐惧、绝望心理,保持积极乐观情绪,减轻郁闷、心理负担,心理疏导和情绪干预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般情况下,肿瘤患者的心理分期主要分为5期

1.否认期

是最常见、最早出现的一种心理状况。当一开始得知自己患有重大疾病,尤其是肿瘤的时候,通常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本能的否认,甚至怀疑医生的诊断。

2.恐惧焦虑期

接下来如果患者确认癌症诊断是确切的,就会出现恐慌、焦虑之类的情况,通常会坐立不安、忧心忡忡,甚至会伴随躯体上的症状,比如心慌、手抖、出汗之类的植物神经紊乱症状。

3.悔恨妥协期

肿瘤患者在恐惧的同时,常常会抱怨自己为什么这种癌症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悔恨自己没有尽早进行比如戒烟戒酒的问题,应该更早地进行规律生活,爱惜自己的身体等。

4.抑郁期

如果已经知道自己患有肿瘤,而且时间也特别长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就很容易出现抑郁、不开心、悲观、绝望的问题。

5.适应期

经历过以上4期后,患者逐渐接受患肿瘤的事实,逐渐适应这种状态。

肿瘤患者心理健康的对策

肿瘤患者的治疗应该注意,在治疗肿瘤的同时,更应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心理治疗是治疗肿瘤病人心理障碍的基本措施,在肿瘤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心理治疗能延长寿命,但能增强抗癌的信心和斗志,改善生活质量,这是公认的事实。

1.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的目的是让患者乐观地面对现实,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对治疗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态度是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医生不单治病,更要治人,对于不了解病情的病人,必要时可运用“善意的”谎言,在尽可能不让患者知道真实病情的情况下积极治疗。对于已经知情的患者,肿瘤医生、心理医生通过耐心的解释,坦诚和中肯的劝慰,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熟练的技术取得病人配合,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谈论病情,避免不良因素对患者的伤害,使之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提高疗效和生存质量。

2.心理支持

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同等重要。家人的理解和陪伴,社会支持系统开展心理咨询,开设肿瘤康复中心、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等,让患者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消除压力,帮助患者重建信心。通过干预,建立一个新的社会支持、联系网络,是至关重要的。

3.心理行为干预

心理行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医患之间语言、行为的交流以及治疗性人际关系交往,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达到改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治疗过程。通过干预,可帮助患者改善身心紧张状态,减轻各种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提高自身免疫功能。认知行为治疗根据认知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矫正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疗法。改变认知不合理成分,消除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反应,是治疗的着眼点。

4.改善睡眠

睡眠障碍往往也是困扰肿瘤患者的症状之一。患者会出现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等情况。睡眠障碍往往是情绪异常的一个临床表现,也可以加重情绪障碍,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改善睡眠和调节情绪在肿瘤患者的治疗中的作用就凸显出来。治疗是要两者兼顾,当情绪改善后睡眠也会随之改善,睡眠障碍改善,情绪也可以得到改善。对于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起到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