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事迹】迎难而上,共克时艰

  • 文:宣传策划部
  • 摄影:宣传策划部
  • 日期:2023-01-03

1.循环五心脏外科:不畏艰难 勇敢担当

疫情来势汹汹,12月24日循环五、心外、心脏急诊合并病房收治23个患者,其中16个新冠肺炎患者,其余的患者也均与病毒感染相关,有脑梗,手麻、视物模糊,有心衰加重的,有心梗的,有肾衰高钾的,有酮症的……有6个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2个床旁CRRT,1个ECMO。

“小阳人”组成的医护们,头疼的,咳嗽的,声音嘶哑的,低热的,心慌的,胸闷的,大家尽职尽责,面对患者和患者家属无助的目光,医护们用阳光和微笑点燃他们生存的希望,而转过身来我们的医护们却黯然垂泪,面对疫情医护们没有更多的经验,而且装备不足,要怎样帮助患者呢?不能被困难压倒,科室所有医务人员们立即查资料,开展科室内讨论学习,制定一整套诊治方案,根据轻、中、重、危重病情制定个性化诊治方案,结合我们医务人员自身患病过程,相互交流,进一步研究病毒感染发病机制,分析出病毒感染后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风险一炎症反应,免疫风暴,风险二免疫抑制,都会出现病情加重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而我们能做的更多的是对症处理,首先维持机体的生理状态,保证营养,促进排痰,中西医结合抗病毒,而最终战胜疾病依赖于机体自身免疫能力。

我们的医护们全力以赴,孙凤志医生,钢铁战士,疫情以来从未休息,即便发烧了,吃点药继续投身到一线工作中,还有刘吉义、乔岑、刘璐等大夫都在发热情况下坚持完成手术,所有的医护大家都稍有体力就加入到战斗中。张欣婷护士,反复为患者吸痰,那种对患者真挚的关爱溢于言表,可她也是心慌胸闷着呢……

我们的医护谁不是患者,谁不是患者家属呢,病人至上,我们不畏艰难,我们勇敢担当。


循环五心脏外科心脏急诊科 王丽丹

2.我是党员,冲锋在前

支援省新冠集中救治大连中心时,介入科赵广生医生就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和队员一起圆满完成救治任务。归队后,得知院里倒下的同事太多,他短暂休息,12月19日就回科工作了!
两天后,他就感觉发烧不适,但还能坚持。同时他了解到,当前医院急诊承担着巨大的挑战,人员减少,患者激增。于是他主动找到相关部门申请,“有没有需要我的,六院我去了三次,有一些经验,很想帮大家分担工作!”在21号即将上岗的前一天晚上,他就高烧了……想到自己刚刚接受了任务,不能倒下,于是给自己注射了两支地塞米松,第二天按时上岗!这一干就是10天。
每天几乎没时间吃饭喝水,一个接一个地接诊,连续十多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习以为常。忍着嗓子剧烈疼痛,他不停说话,几近失声……
他说,这么多天,我已经慢慢适应了这个节奏,从最开始接受治疗的新冠患者,到现在已经有了明显好转,我心里真的很开心。人都是将心比心的,有的患者着急,骂骂咧咧我都能理解,也是在尽力让每一位患者得到满意的救治。昨天有个大娘还给我送水果,真是心里暖暖的!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赵广生主动申请,冲锋在前,充分展现了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和医者的使命担当!
宣传策划部 许小桐

3.责任在肩 默默坚守

急诊科是一个永不熄灯,24小时有人坚守的地方。疫情“放开”后,这里也进入最艰难的时刻。每天抢救和接诊强度远远超出既往数量。

每天,每时每刻,每个诊室门口都围满患者和家属。在岗医护人员连日都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随着工作人员的病倒,急诊之急,牵动着大家的心。

当50多岁的全科医学科李铁军医生接到支援急诊科工作的电话时,没有丝毫犹豫,语气坚定地说:“我可以,我马上到岗。”

到岗后,他主动加班、替班,随叫随到。每天近10个小时的工作强度是常态,平均每天接诊70余人次也是常态。经常一天忙下来滴水未进。但他从未叫苦,从未叫累,默默地诊治病人,默默地坚守在岗位上。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在高强度、高风险、高负荷的工作背后,他用肩膀扛起医者如山般的责任,用坚守践行使命和担当。

文化中心 宋晓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