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事迹】坚守属于自己的“战场”

  • 文:文化中心 宋晓妮
  • 摄影:文化中心
  • 日期:2022-12-29

凌晨2点的循环四科,医护人员穿梭在病房的脚步没有一丝放慢。一个班次,10几个抢救病人已然是常态。目前的循环四科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循环科独立病房,由于患者激增,医护人员锐减,科室最多达9个科室合并组成。20余个医护人员,要面对70个病人,60个陪护,由于科室收治的患者也大都是高龄,高热病人,导尿、下胃管、床旁血滤,处置也是平时工作量的四、五倍之多,医疗救治和管理工作的难度前所未有。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强度,科室每一名医护人员都在拼力扛起救死扶伤的职责。

病房负责人于勤主任从疫情放开伊始,就没有休息过,统筹日常医疗服务,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查房、门诊,1周内连续4天急诊加班,并出1天半的门诊……有时门诊出诊,从早晨8点开始,到下午4点才能抽身,忙的中午饭也吃不上。每日十几个小时连轴转的工作强度并没有压垮她,她始终坚持奋战在临床一线,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埋头苦干。为保障疫情发生期间科室医疗体系的正常运转,她和护士长王凯君及时调整班次,优化诊疗流程,随时做好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她们不断鼓励科室的兄弟姐妹说:“在这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我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再累我们也要坚持,我们多一份担当,百姓就多一份平安。”

月初以来,医生们每天加班工作到晚上7、8点是工作常态。病房里匆忙的脚步声,抢救器械的滴答声、克制的咳嗽声交织在一起,让人时刻神经紧绷。但防不胜防的病毒还是让医护人员相继出现高热、肌肉酸痛等症状。新组建的病房面临人员少,伤病多,多线作战(病房,急诊胸痛中心双线值班)的情形。面对病毒和需要救治的患者,赵高娃医生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多时每天收治9位患者,忙碌时十几个小时滴水未进。魏显敬副主任,解泽宙、姜春玲、贾圣英、刘芳、白倩茹、王一钧、胡国玲医生,考虑到医生的短缺、缓解在岗人员的压力,大家都是在感染发热后以最快的速度自觉回归岗位,努力收治患者。“我抗原弱阳,症状不是太明显,还能坚持。我做好防护,让我上完这个班吧”;“我还可以再撑一撑,撑到你们回来”。

返岗当晚魏显敬病房值夜班、下夜班当晚又值急诊夜班,作为当时“心脏中心唯一一位急诊PCI术者”,他带领临时组建的手术团队完成急诊介入治疗。援藏归来的解泽宙大夫白天上班,夜间急诊手术至凌晨2点从不抱怨辛苦,姜春玲、贾圣英都是拖家带口的女医生,孩子、老公都在发烧,自己拖着疲惫的身躯无怨无悔,细心照顾每个患者……还有许多刚“倒下”还未休养好的医护人员,一退烧便立即申请返岗。困难时刻,大家想的是,“科室人手紧,能不休息就不休息,能早返岗就早返岗。自己多做一点,就会为同事减轻一些负担”。

主管护师王倩怡作为高年资护士,勇担重任,带领年轻护士共同克服困难,站好每一班岗。某个夜班下班时,她高烧39.2,但知道科室人力紧缺,她没有作声,之后的班次,她贴上退热贴继续坚守在一线,她说“没事的,我还撑得住……”嘴上这么说,声音却显得沙哑无力。脸颊烧得通红,端着治疗盘的手也有些微微颤抖,但穿梭在病房的脚步却未曾停歇。年轻的护士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也都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战场”。

护士长王凯君看到年轻护士奔波在病房中的疲惫身影,麻利处理完手头工作,毫不犹豫接过护士手中的医嘱单快速处理起来。“这个我来做,你歇一下。”

于巧慧的夜班忙到凌晨2点半还在做血滤。杨静的夜班9个一级护理,8个需要注射泵,还有的护士下夜班后,工作没做完,要一直忙到下午2点才能离开……

主动加班、替班,随叫随到,最大程度地把所有时间用于救治患者……在人员极度紧缺的情况下,大家仿佛是“百毒不侵”的战士,没有停下收治、抢救病人的步伐,用柔弱的臂膀,擎起生命的坚强。

天使初心,向阳而生,这个冬天我们艰难穿行,只为拥抱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