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战疫前线】一群人,一股绳(一)

  • 文:宣传策划部
  • 摄影:药剂、肿瘤四、放射、病案科
  • 日期:2022-09-07

本次疫情以来,药剂科的员工们始终冲在第一线,除了保障正常的医院药品供应外,核酸采样、核酸检测实验室、预检分诊也同样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

全市静默管理初期,药剂科药师们为了不耽误工作,10多名药师选择住在医院,而其他的药师也都将行李放在医院,准备随时驻扎医院。

随着全市全员核酸检测量增加,8月30日,科室接到通知,要求所有核酸采样人员驻点采样闭环管理,王倩、房佳成、徐明亮、李世亮立即主动报名参加该工作。9月1日晚院里又临时抽调人员支援大检方舱核酸检测,刘震、陈静、石晓丽没有犹豫也主动请缨。由于三级防护,大家每次工作后都全身湿透,像洗完澡一样。


粗算一下,核酸检测员每天要抬起胳膊1500次左右,而且为了加快检测往往都是中午不休息。在大检方舱中,同事们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但大家没有怨言,就是为了能更快的出检测结果。


科室参与此次援外的员工多是年轻人,他们是孩子,是爱人,也是父母。尤其徐明亮、刘震、陈静、石晓丽四名同事的家属也在医疗系统工作,夫妻双双都坚守在抗疫一线,正是有了他们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相信大连疫情会早日过去,让我们的生活恢复正常。

突如其来的疫情,再次打乱市民的生活节奏。当越来越多的人居家封闭管理时,有一群人,为确保患者群体日常就医诊疗,毅然决然坚守岗位。


肿瘤四科鞠再双主任居家隔离期间,看到同事们坚守医院奋战一线,有的已经封闭在医院一周时间,心里特别着急能到医院换岗,让同事们休息一下,在隔离日期临近前,多次联系到社区,请求解禁的第一时间与其沟通,好立即返岗与同事们并肩战斗。他反复说“感恩遇见这么好的同事,他们真的特别辛苦。相信同舟共济,定能克服困难!”


科室部分同事被要求居家封闭管理,因为担心医护人员紧张,郑婷、申大川、贺加贝等主动申请,多次与社区沟通,“我们医院现在工作压力很大,非常缺人手,能不能让我们返岗,让我们到医院隔离也行,我们还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同事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子都需照顾,可在此时,他们选择迎难而上,“自己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集体的关爱,隔了人,却隔不断心”。还有的同事担心无法正常到岗,则主动申请留在医院,孙丽娟护士长、周东、刘萤、徐斯诗、刘晶晶等,都默默坚守一线,毫无怨言,当前仅剩周东一人做好全科患者查房,及时与隔离医生沟通安排在院患者的诊治工作。


这是医院一个科室的小小缩影,全院人员克服自己的小困难,保万家平安。

面对艰巨的核酸采集任务,放射科第一时间响应号召,于晶主任迅速组织人员参加外采任务,仅20多分钟,报名完毕。科室微信群一句句“主任,我可以!”表达着他们请战的决心,斗志昂扬!

外采队员孙希同已经不记得参加过多少次采样工作了,这次也是主动报名参加外采。他穿着拘束的防护服重复几百上千次采样的动作,在闷热中与同事默契配合,戴着不透气的手套,身体早已被汗水浸透,双手更是被浸得发白、发皱。“大家都在全力以赴,我的同事有去支援六院的,还有600多人直接住在医院保障日常诊疗的,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疫情很快就能过去。”一天的外采工作结束,只在微弱的路灯下急匆匆地扒拉两口冷饭。平日,他就像大哥哥一样,照顾着科里的弟弟妹妹们。孙希同的搭档胡耀宇今年毕业刚刚参加工作一个月,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核酸外采,鼻梁都绷出了压疮,但没有一声抱怨。



随着居家隔离人数增多,科室岗位减员陆续开始。为保证临床住院、门诊和急诊的工作稳定,做出组织人员驻院留守的决定,随即迅速分配岗位,这支驻守队伍中,有自愿从家中赶来加入队伍的,退休返聘的卢云松老师便是其中一员,他的悄悄加入极大鼓舞了队伍士气!

此外,有人愿把车留在医院供大家使用,有人愿做后勤保障工作,为驻守人员采购生活物资,这样的气氛让我们相信,这场战斗的结果只能是胜利!


病案统计中心的全体人员作为医院的后方保障团队,疫情爆发时,他们选择逆行出征,医院成了科室人员的第二个家。

中山和西岗的同志担心周边管控的小区影响到自己,于是卷起被褥来到医院!休假中的李玲听说同事家里成为管控区不能上班,科室人员紧张时,立刻主动放弃休假,将孩子送给老人照看,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


在这期间他们有人错过了孩子的生日,也有人不能陪伴照看家中老人,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在岗位,竭尽全力保障医院工作有序进行,毫不懈怠。在继续做好疾病及手术ICD编码及门诊、病房、医技科室工作量统计、审核的同时,时刻保持与临床医生及护士长的有效沟通,及时发现病历及日报中存的的问题,不断提高首页填报及各项数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