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半岛晨报】粒子植入近距离精准“剿灭”癌细胞

  • 文:转载:2022年08月15日《半岛晨报》A04版
  • 日期:2022-08-19

在去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由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王若雨教授等教师指导的“新粒量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系统”项目摘得国赛银奖。此系统目前已经在全国20多家知名三甲医院进行临床应用,在国际、国内双双实现技术突破。粒子近距离治疗是怎么实现的?“新粒量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系统”对于肿瘤微创手术有什么好处呢?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王喆博士。

粒子植入 让肿瘤治疗实现精准狠

近年来,随着医生“抗癌工具箱”里面的方法越来越多,癌症治疗已经进入“精准医疗”时代,在治疗过程中也越来越强调“损伤小”“低副作用”。微创甚至是无创的治疗方式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主流手段。其中,先进的粒子植入技术因精准的高剂量、低剂量率等特点成为实体肿瘤新的治疗手段。

王喆介绍,对于一些早期恶性肿瘤来说,精准放疗的局部控制率和治愈率已经可以与外科手术相媲美,损伤程度远低于手术治疗,如鼻咽癌、宫颈癌、声门型喉癌、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等;而在中晚期肿瘤的治疗上,更是凸显了放疗优势,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放射治疗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粒子植入是内照射的一种,也叫近距离治疗,它具有局部剂量高而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的优势。

定点“爆破” 新技术助力粒子发挥完美效果

王喆介绍,粒子植入是通过穿刺针道进入体内,每一颗粒子都有自己的辐射范围,多个粒子在空间按计划排布后形成一个照射范围,覆盖肿瘤病灶,实现定点爆破。但是如何更好地设计穿刺针道?如何更合理的充分利用每一个粒子?一直是临床医生研究的课题。

粒子植入治疗的疗效直接取决于剂量分布,而剂量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插植针的空间分布。肿瘤的不规则生长会危及器官、骨骼阻挡,也限制了穿刺针的插植位置,术中需多次在CT监视下调整进针角度、深度,效率偏低同时也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机会。传统治疗模式为术中徒手经验插植,要将术前计划准确地复制在手术中,对于医生的经验、技术、心理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而这也是粒子植入多年来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瓶颈。3D打印技术的出现,让粒子植入的治疗效果有了进一步提升,初步解决了以往针道排列不平行、聚集或者分叉的现象。但模板的制作需要时间,模板在术中不能完全复位等问题无法彻底满足临床实际应用的要求。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团队的“非共面多针穿刺技术”,是利用激光在体表投射进行引导,提高了治疗的精度,减少术中模板复位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术中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实时调整植入针的角度方向,辅助医生更准确、高效的设计,提高治疗效果。

品牌学科特色技术 打造肿瘤一站式综合诊疗平台

记者了解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是大连首家应用粒子植入治疗癌症的肿瘤综合诊疗中心,2016年在大连市率先应用3D打印模板CT引导粒子植入技术,今年,“非共面多针穿刺技术”应用于临床。目前,粒子植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广泛应用于头颈部、肺部、肝脏、胰腺、盆腔、腹膜后、前列腺等实体肿瘤,近期局控率可达九成以上,尤其是肺部肿瘤局控率高达95%。

“粒子植入治疗只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之一,而肿瘤的治疗一定是一个综合的治疗模式。”王喆介绍说,除了极少数早期的恶性肿瘤手术之后可以治愈以外,绝大多数都需要放疗、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而团队提出的“粒子+X”正是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化设计,这个概念的提出目的是让每种治疗技术的优点最大化,达到1+1大于2的效果。比如粒子+外放疗在局部晚期周围型肺癌中的治疗模式,还有学科最近申请注册的粒子+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其目的就是让每种治疗手段互相取长补短,为患者打造一个一体化、全程化、无缝隙的综合诊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