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日报】智慧医院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

  • 文:转载:2021年11月10日《大连日报》A11版
  • 日期:2021-11-12

201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推进智慧医院建设;

2019年3月,国家卫健委首次提出“智慧医院”的定义,即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0级~8级评级)、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0~5级评级)和面向医院管理者的智慧管理(0级~5级评级)三个层面;

2021年 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年-2025年)》,明确“十四五”时期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8项具体行动,建设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智慧医院作为其中一项。

智慧医院正站在时代的风口,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如何御风而行?作为国家医疗与健康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成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卫生信息标准委员会医疗物联网及移动医疗标准规范应用验证示范单位、辽宁省教育厅智慧医疗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医院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了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探索,致力以信息化建设为目标,以提高医院管理和内涵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医疗服务为出发点,通过数据采集和整合,实现信息共享,将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等应用于医疗服务的各个领域,逐步打造了以院内医疗数字化、区域医疗数字化和远程急救医疗数字化为代表的数字化医院,进而转型升级迈向智慧医院新的里程。如今,围绕医院高质量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思维已延伸到医院医疗、服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2021年广州艾力彼发布的“2020年智慧医院HIC100强”的榜单中,中山医院以第23位的优秀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



三大模块 提升医院智慧化建设

中山医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张翔表示,智慧医院是互联网和医疗健康的融合,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着手点和关键点。在整个建设中,应当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需求出发,依托精细化管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全方位提升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作为智慧医院建设中的“三驾马车”,电子病历、智慧服务与智慧管理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张翔主任介绍说,医院的电子病历、健康管理、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等信息化建设,通过开放架构、业务和数据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形成基于智能开放平台的医护患一体化、临床科研一体化以及运营管理和区域协同,最终通过智慧化的形式呈现给患者,同时依托智慧医院建设,让每名员工意识到智慧化的优势进而积极配合。

电子病历 推动医疗质量提升

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智慧医院的起点。张翔主任表示,真正的电子病历不是单纯的计算机录入病历,而是患者诊疗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同时要加强临床诊疗规范,保障患者信息安全。2009年电子病历试点在全国开始推进后,中山医院围绕着电子病历对临床业务进行了全面建设,在信息管理中心的有力支持和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下,2013年门诊电子病历全面启用,病历、医嘱、诊疗过程文书记录、检验、检查报告、电子申请单等实现无纸化;2014年,医院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五级医院”,当时全国仅有20多家医院通过;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重新编制《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2018版)》,将评估结果由原来的0级至7级,改为0级至8级。目前,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五级以上医院全国共有172家,其中六级以上26家,辽宁省五级以上医院共6家,大连市仍只有中山医院1家。



智慧服务 精准满足患者需求

2019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并启动评估工作,明确将对医院应用信息化为患者提供智慧服务功能及患者感受等方面进行分级评估,评估结果分为0级~5级,并确定5个类别17个评估项目。中山医院结合分级评价评估标准和自身实际,合理规划信息化建设布局,不断完善服务手段和服务渠道,实现患者线上+线下、移动端+固定端、院内+院外、单体+区域的一体化智慧服务。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2019年、2020年度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3级及以上医院结果。全国共有29家医院获此殊荣,中山医院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家通过此评估3级的医院。


一直以来,医院都立足患者需求推行智慧服务,让大众就医体验更好、更便捷。张翔主任介绍说,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市民不仅可以通过APP、微信和门户网站多种方式进行挂号,而且医院打通了患者的就医过程信息,医生在出诊前,会在工作终端收到患者的挂号提醒,并且医生可查询到患者院前(健康管理、体检)、诊中(门诊、住院)及诊后(随访管理)体系化医疗信息;为了避免患者在医院里迷路,实现了“实景院内导航系统”,患者能在院内实现精确到1米的路径导航;为了节省时间,门诊开放式药房为患者提供了全自动发药机、药品超市、诊间取药等多种取药模式,门诊排队叫号系统通过候诊区大屏幕、诊室门外小屏幕显示患者就诊信息提醒患者按序就诊。同时,还衍生出了许多服务,比如手术查询、健康管理、双向转诊、家庭服务等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


智慧管理 管理从粗放到精细化

2021年3月15日,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明确从智慧管理的功能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分为0级~5级,共6个等级,完善“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的顶层设计。目前,中山医院正在积极筹备申请智慧管理分级评估,努力实现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中山医院通过人财物运营分析模型,借助移动+物联网技术,建立互联互通、人财物一体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高效运行机制;通过整合医疗、科教、人事、财务、后勤五大数据源,依托数据中心构建运营决策与分析平台,为院长及领导提供全院运营数据的监控与预警机制;为临床科室提供临床业务的指标分析与跟踪机制;为智能管理提供业务主题的数据分析与管理场景,让管理者想到即可看到,看到即可管到;让一线员工实时动态掌握工作业绩,为下一步医院申报智慧管理分级评估奠定了基础。

智慧建设 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变

智慧医院的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系统性的循序渐进的工程,只有打好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布好数字化建设的平台,才能实现由数字化医院向智慧化医院转变。中山医院智慧化建设能够在我市独占鳌头、走在全国前列、与国际接轨,其关键秘诀就在于此。随着业务模式的不断变革,同时应对互联网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冲击,中山医院内部进行了调整和自我创新,通过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甲等”。同时,基于医院信息平台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远程医疗平台、健康管理平台、互联网医院平台等为后续的院内业务和数据交互、院内外互联、智能化应用落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使医院智慧化建设既有速度,更有高度。


远程医疗 推进优质资源上下贯通

2007年,中山医院在大连市率先成立远程医疗办公室,组建“农村远程医疗合作网”,开始创新设计“一体化远程医疗援助系统”致力于向基层提供服务,依托国家科技部“十二五”课题,与西班牙OMFE公司合作研制研发了中国第一台具有世界级水准,集手术、监护、远程医疗等功能的移动应急急救医疗车,构建城乡统筹的新型区域医疗协同服务模式,远程急救、远程查房、远程预约挂号、远程检查、影像、心电监护、病理、超声、内镜、远程区域检验、远程教育、全科医师工作站等工作,创建了流动急救一体车转运、救治一体化应急急救新模式,成为大连乃至全国的院前急救典范。对推动大连乃至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在灾害医学和数字化远程急救医学的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先后应用于大连市附近瓦房店市、普兰店区、庄河市、长海县等41家农村乡镇卫生院,并延伸至省外11个城市,特别是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贵州盘州市、西藏索县、内蒙古阿荣旗3家政府指令性对口帮扶的县级医疗机构。显著提升农村医疗水平、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实现远程医疗救治缓解农民看病难的问题。通过建立医生与患者全新的服务模式,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与各乡镇卫生院的共享,提高了救治的时效性与成功率。创新远程医疗援助途径、实现医疗卫生优质资源共享以及开展远程医疗国际合作,推动智慧医疗行业进步。

健康管理中心 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

中山医院于2012年成立健康管理中心,整合健康体检中心、远程医疗中心、社区服务中心、VIP国际医疗部及GPS生命救助业务模式,通过以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搭建起一个居民与社区服务中心、三甲医院以及远程家庭之间集疾病预防、体检、养生、诊疗、康复、护理、健康指导于一体的全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真正地实现了居民“小病进社区,大病上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通过建立健康云管理平台,实现健康数据监控与管理、健康评估与干预、健康服务包应用管理;居民通过可视电话、APP(医患沟通平台、专科化健康管理、健康档案病历夹)、紧急呼救系统、健康门户、可穿戴式健康设备等模式,实现对居民健康数据长期记录跟踪,完成社区居民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维护及随访路径和知识库推送给院外患者全过程。作为首批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互联网+医健体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委单位、中国糖尿病防治健联体专家组成员单位,中山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正在向数字化、智慧化管理转变,不仅要做到信息采集,更要以此为依据来提供精准服务。

互联网医院 助力一体化连续性服务

2021年,中山医院通过互联网医院现场评审,正式认定名称为“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立足于互联网的医院信息数据平台之上,是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以信息集成、大数据应用、医疗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综合性医疗健康服务。实现面向患者移动智能终端的实时预约、挂号、智能分诊、在线复诊、处方流转等应用;面向医生或护理人员实现诊后在线周期性随访及家庭医疗延伸等服务,形成预约管理、智能分诊、诊间实时结算、患者服务、病种随访、家庭健康及孕妇妊娠期全过程管理。实现从网络割据到泛在联通。该平台将医院的窗口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一站式”向公众开放。这一模式有效推进了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辐射带动了全民医疗健康保障战略,并在国家医疗改革的大形势下,促进医院区域中心建设、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分级诊疗工作等方面提供新的机遇。同时,进一步加快了该院向智慧化、国际化医院发展的步伐。

人工智能 创新医疗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赋能高水平医院建设。围绕高质量发展,基于人工智能和手术机器人技术的院内新一代医学计算和人机交互,加速提升疑难重症及高精尖诊疗技术水平及高水平科研能力,充分融合前沿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控制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算能优势、5G技术的数据传输优势、机器人技术的高精度控制优势。

针对近年逐年增长的影像检查、筛查数量,自2017年5月起,中山医院通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放射DICOM影像肺部疾病智能诊断系统,以期降低漏诊率、提升诊断效率、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升院内周转效率为出发点,在突发卫生事件时快速响应。共计辅助完成了门诊、住院及健康体检者约23万例胸部CT影像的诊断,平均每天处理并预测诊断390例的CT数据。可以说AI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已紧密融入该院放射科医生的日常工作流程,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防止了肺结节漏诊的发生。除肺癌诊断以外,该院放射科在辽宁省率先开展脑出血、肋骨骨折等其他疾病的AI辅助诊断,并在北美放射学年会(2019-RSNA)以AI智能影像诊断为主题的投稿中以76篇摘要名列全国同行的首位,为AI智能影像诊断的研究开发和深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肿瘤内照射方面,围绕近年在我国亟待突破升级的非直视下微创手术治疗能力扩展需求,中山医院建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治疗计划辅助系统,提升由物理师负责的靶区、危及器官勾画效率,降低由于人为错误导致的术中风险。2016年,中山医院就在大连市率先应用3D打印模板CT引导粒子植入技术,这种手术方法精准度高、时间短、并发症少,对晚期肿瘤病人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对早期肿瘤病人可提高治愈率。2021年10月15日,由中山医院院长王若雨教授指导的“新粒量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系统”项目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摘得国赛银奖。新粒量治疗系统作为致力于优化粒子植入治疗整体流程的智慧系统,从诞生之初就不断创新突破,做到“两个首创、一个唯一”。“两个首创”,一是国际首创,关键技术非共面多针穿刺,较国内外同类产品精度提高10倍;二是放疗领域内首创基于人工智能全卷积网络的自动分割勾画算法。“一个唯一”即国内唯一,国内同类产品中唯一获得二类医疗器械认证。


全方位合力 实施智慧医院建设

作为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山医院智慧医院建设以提升患者体验、提高医疗质量、优化医疗体系运行效率为目标,在保障信息安全、患者隐私的基础上,推动医院在医疗流程、患者人文服务、智能应用、医疗科研等方面的快速提升,让医疗更安全、患者更方便。未来,医院将顺应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加强数据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科研能力,加速实现院内的智慧医疗、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进而打通院间、区域间数据共享渠道,真正实现上下级医院协同的分级诊疗。为百姓打造更高质量、更加体贴的医疗服务,为全国智慧医院建设提供更深远、更具价值的力量支撑。智慧医院建设是一个高投入的领域,需要资金和技术、专业团队的有力支撑,而这些归根结底离不开医院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以及信息部门和主导业务部门高效协同。张翔主任表示,智慧医院涉及到医院各个科室的方方面面,单凭信息管理中心推进会非常困难,中山医院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果,离不开医院领导的核心协同作用,也离不开全院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当然,除了这些人员的保障和支持外,科研创新也是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研创新驱动智慧医院建设。通过数字化构建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使医疗产生的临床数据运用于科研、教学,促进临床科研成果转化。中山医院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各类、各级信息化科研课题23项,并获得了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专利24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14项、外观设计1项)和软件著作权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