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感冒”知多少?

  • 文:儿科
  • 日期:2021-11-25

进入冬天,儿内科的小患者逐渐增多,大部分患儿的症状看似相同(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等),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就是感冒了,但是症状相似,也可以归属于不同类型的疾病,今天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家就为大家科普一下几种常见“感冒”的症状,及如何进行护理和预防。

上感

一般类型上感

局部症状

鼻塞、流清鼻涕、打喷嚏、干咳、咽痒、咽痛等。

全身症状

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烦躁不安、乏力等,部分宝宝发病早期可有阵发性脐周疼痛,有的类似急腹症。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史,潜伏期一般1~3天。

起病初期传染性最强,呼吸道症状可不明显,而全身症状重,如发热、头痛、咽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等。

可引起支气管炎、中耳炎、肺炎等并发症,个别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各种病症。

体检可见眼结膜充血、咽部充血、软腭上滤泡。

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疱疹性咽峡炎

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高热、咽痛、流涎、呕吐、不爱吃饭等等。

体检可见咽部充血,口腔内的软腭等处有直径2~4mm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咽-结合膜热

常发生于夏春季,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眼部刺痛、咽部充血,一侧或两侧眼滤泡性结膜炎。

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有的则伴有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痛、腹泻等。

急性支气管炎

大多数先有上感的症状,之后以咳嗽为主要表现,初为刺激性干咳,1-2天后有痰液咳出。

婴幼儿症状较重,常有发热,体温高低不一,多在38.5℃左右。

伴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

支气管肺炎

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肺炎,以2岁以下儿童多见,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多见。

发热

热型不一,多数为不规则热,亦可为弛张热或稽留热。新生儿、重度营养不良儿可不发热或体温不升。

弛张热:体温>39℃,24小时体温差达2℃以上且都高于正常水平。

稽留热:体温在39-40℃以上水平持续数天,且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咳嗽

较频,初为刺激性干咳,以后有痰,新生儿、早产儿仅表现为口吐白沫。

气促

多在发热、咳嗽之后出现,呼吸每分钟可达40-80次。

重者可有鼻翼煽动、点头呼吸、三凹征、口周发绀等。

肺部体征

早期呼吸音粗糙,此后可听到固定中、细湿啰音。

重症肺炎

合并心肌炎,表现为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

中枢性脑病:表现为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或嗜睡,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惊厥,前囟膨隆等。

中毒性肠麻痹和上消化道出血。

护理

一般护理

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应避免空气对流。

发热护理

卧床休息,不能穿太多衣服,以免影响散热(发热出现寒颤时除外)。

多喝热水,用温水擦浴,及时更换被汗液浸湿的衣服,注意保暖,以免着凉。

当体温超过38.5℃时给予口服退热剂,若降温效果不理想,则及时去医院就诊。

咳嗽护理

可适量饮水,以稀释痰液,也可以给宝宝扣背,勤翻身,变换体位,有利于痰液排出。

饮食护理

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疙瘩汤等,口味清淡,不可过咸、过甜、过油,亦不可吃辛辣、刺激不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交叉感染

生病时宝宝的免疫力是偏低的,所以一定要做好呼吸道隔离,避免带宝宝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预防

每天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20℃左右,湿度60%左右)。

保证儿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肉、蛋、奶等,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防止偏食。

出门戴好口罩、帽子、手套等,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流感季节,尽量少去或不去人员密集场所,如商场、超市。

多晒太阳,多运动,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宝宝健康是家长最大的希望,但是偶尔“感冒”也在所难免,希望家长足够细心,在疾病流行时做好预防,在疾病初期能早发现、早就医、早治疗,让宝宝能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