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身负青囊,剑指远方

  • 文:人才办 刘勐
  • 日期:2020-02-27

第一章 她们

2月25日深夜11:30分,即将结束一天的生活,躺在床上思绪万千。不知不觉第一批援鄂至今,已经过去了1个月,于洪波医生、王迎莉护士长在武汉度过了人生中最危险、最艰难、最漫长、最寂寞、最光荣的一个月。鲁迅曾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她们在人员、物资等各个方面不足的情况下,在武汉从事着目前最危险的工作。

随着医学发展,科室专业也在细化,有些人可能会认识骨科医生、心内科医生等,但是曾几何时会提及感染科医生、ICU护士。她们是真正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医护人员。

这是一场战斗,是一场没有硝烟却空气中弥漫着新冠病毒肺炎的战斗。面对疫情,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身上那件神圣而洁白的工作服,他们不是战士,是在国家危难之时冲锋陷阵的白衣天使。她们不是战士,她们胜似战士。她们在为万家灯火负重前行,她们就是“最美逆行者”。

她们在出征前,从未引起太多关注,头上少有耀眼的光环,甚至没有多少人留心她们在一线付出的种种辛劳。她们只是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忠实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可当她们去往湖北支援的时候,我们却被她们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感动了,并对她们寄予无尽的思念。

2月8日我院15名医务人员元宵节之夜,乘包机奔赴湖北武汉,入驻雷神山抗击疫情,协和江北医院与雷神山医院两地相距仅40公里,他们虽未能见面,但我相信在武汉17名医护人员作为中山人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更会增加抗击疫情的信念。

第二章 我们

虽未去武汉,但是作为医务工作者,我尽全力完成我的本职工作,为抗击疫情尽绵薄之力,也不枉在医学院校度过的8年时光。在这特殊时期,全院上下不分专业,不分“兵种”,不论是医务部还是劳人部,不论是护理部还是科研部,不论是感染办还是学科办,都在各自的岗位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迅速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大学党委、市卫健委的工作部署,第一时间启动疫情应急防控措施,在院长、书记领导下,各科室严格落实防控责任,加强值班备勤,强化监督检查,统筹做好疫情应对和安全风险防控。面对疫情,我们合力抗击,从未休息;面对困难,我们力挽狂澜,扶危定乱。我们,中山医院,空前团结!Zhongshan Spirit!

在姜主任带领下,大家协力齐心制定各种制度、细化各种流程、完成各种培训、处理各种问题、调配人财物、并联合相关部门进行实地考察、改造病房、全院的疫情防控监督及完成院领导下达的应对疫情的各种防控工作。“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是姜主任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我们上不了前线,但我们要做好支援,坚守医院;我们不能上阵杀敌,但我们要顾全大局,做好应急。虽然我们不是英雄,但我们同样光荣。

第三章 他们

2003年SARS,我们认识了钟南山、李晓红、叶欣等英模事迹。但SARS事件过后,“杀医、虐医事件”层出不穷。这一切的背后是良心的泯灭,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医生、护士只是职业,不是圣人。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也不能包治百病,病人进医院不等于进了保险箱。每出现一次“案件”,先不谈失掉多少人才,破坏了多少家庭,损失多少财产。这种“案件”对于整个医疗行业都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这种打击在挫伤医护人员的士气,消磨医护人员的意志。这种生活状态拉远了心与心的距离,疏远了人与人的情感。

但是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袭,在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面前,他们将恩怨、屈辱抛之脑后。把医护工作者的心又重新聚拢在一起,千万双臂膀又重新挽在一起,向死亡发出挑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义无反顾的为人民生命健康筑起了一道阻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坚实防线。

全国共有476家医疗机构3387例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病例,死亡人数6人,其中有我们熟悉的李文亮、刘智明。他们不是神仙、不是圣人,他们只是普通的医护人员,他们恪尽职守在医疗战线的岗位上。今天,因为医护人员岗位的需要,他们挺身而出驰援武汉。他们恪守职业道德履行职责使命在肩。他们,是爸爸妈妈掌心的儿女;他们,是子女心中伟岸的父母。他们,肩负着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使命;他们,是普通医护人员。他们,只是千万个医护人员中的一员。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让我们记住他们曾经为了人民的健康安全守住那第一道和最后一道生命防线。

轻轻地,他们走了,没有豪迈的语言,但却用行动展示了他们的无畏,实践着他们救死扶伤的诺言。默默地,他们来了,没有丝毫的怨言。他们抛却了自己的安宁,用自己弱小的身躯守护着每一个病者,用自己坚定的信念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个病者,以精湛的医术和仁爱之心去救、抚慰着每个病者,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生命,诠释着生命的意义。白衣战士,他们用自己炽热的情感演绎着一幕幕心灵相约的人间真情,用自己坚定的信念谱写着一曲曲赞美生命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