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成果展】左束支区域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

  • 日期:2019-11-21

创新特点:左束支区域起搏是一项国家级生理性起搏的新技术,能在保证起搏安全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持左室电同步,具有起搏稳定,起搏阈值低,更易操作,费用较低,更符合生理性起搏的优点,有望取代三腔起搏器,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技术解释:经静脉途径将起搏导线,从右室间隔面深拧穿间隔至左室间隔面内膜下的左束支区域,起搏夺获左束支主干,或左前、左后分支,或更远的左侧浦肯野纤维网,达到跨越组织部位,保持左室电同步,实现生理性起搏。


该患者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心力衰竭,采用心房及心室双主动起搏电极,心室电极植入左束支区域,术中记录到束支电位,起搏阈值0.8V(0.42ms脉宽),术后起搏心电图宽度100ms,与自身QRS波宽度基本一致,随访期间心力衰竭明显减轻,心脏超声提示心腔大小及心动能基本恢复正常。


应用范围:主要适用于起搏依赖伴(或不伴)心衰的患者,以减少远期因非生理性起搏导致的心衰发生率,甚至改善已经出现的与心脏电传导异常相关的心衰(尤其左束支传导阻滞者)。

技术核心:对于左束支区域起搏,其核心是夺获传导束,达到左室收缩同步。因此,其深度是尽量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深拧导线至可夺获传导束的深度即可。可通过术中和术后的影像来判断:1.术中判断:拧前的影像与拧入后影像对比;监测起搏图形变化和阻抗变化;鞘管内推注造影剂;心超观察导线位置。2.术后判断:心超观察导线位置;胸部增强 CT 显示导线深度。

技术优势:希氏束起搏是目前最为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但是,由于其起搏阈值通常偏高,长期的安全性顾虑局限了希氏束起搏用于所有起搏适应证的患者,尤其是对于部分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下或更远端的疾病,如希氏束以下阻滞的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等。目前,仅用希氏束起搏,已经无法实现长期、稳定、低阈值的跨越阻滞部位起搏。因此,如何安全和生理性地实现跨越阻滞部位的传导束起搏,更深、更远地起搏阻滞部位以下的传导束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左束支区域起搏正是在这样对生理性起搏不懈追求的临床实践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生理性起搏方式。

术者要求:要求术者具有深厚的电生理功底和娴熟的操作手法,正确的标测希氏束电位,选择合适的右室间隔起搏部位,保证安全同时深拧导线,正确识别记录束支电位的变化过程,完成左束支区域起搏。

小结:目前,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循环五科,已独立完成左束支起搏近20例,包括房室传导阻滞、房颤伴缓慢心室率及心力衰竭患者的起搏治疗,该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未来将会为越来越多心室起搏依赖的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