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报】5年骨折9次,骨头咋酥成“豆腐渣”

  • 文:转载:2018年10月29日《新商报》A14版
  • 日期:2018-10-29

近日,65岁的王女士参加同学聚会时,发现好几个老友缺席了。原来,有的是骨质疏松腰疼腿疼出不了门,有的甚至骨折住院了。据了解,目前,每3秒就有1例骨质疏松骨折发生,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会在50岁后遭遇一次骨折。骨质疏松的老年人该如何补钙,其中门道不少。多年前,60岁的沈女士在外出时不小心摔伤,腰部疼痛,不能站立和走路,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腰椎骨折。然而,让医生惊讶的是,由于她的骨质太差,就像豆腐渣,钢板根本无法固定在骨头上,一打上,骨头就出现裂纹。据她回忆,自己五六年里,已经出现9次骨折。有时用手拄一下地,桡骨骨折,送孙子上学的路上,不小心踩到石子,脚就骨折了。经骨密度检查发现,正常值应该在-1以上,她则小于-2.5,为骨质疏松。

提醒 40岁就应检查骨密度

骨质疏松病房主任于萌介绍,骨质疏松和糖尿病一样,是代谢性疾病。随着年纪增长,骨量不“扛丢”,骨头变脆。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多大的力量,平地滑倒、由床上跌下都可能发生骨折。于萌介绍,黄种人、老龄、激素水平变化、母系遗传、部分慢性疾病、服用某些药物、不良生活习惯等,都是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一般,原发性骨质疏松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老年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其中,女性绝经后5~10年内,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患骨质疏松的可能性是男性的4倍。而继发性骨质疏松则是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等明确病因导致的,如甲亢、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肿瘤,或服用激素等。”医生建议,40岁起就应常规检查骨密度,T值小于等于-2.5即为骨质疏松;若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发生脆性骨折,即使为骨量减少(-2.5~-1)也可诊断为骨质疏松;若椎体和髋部脆性骨折,无需依赖骨密度结果就可诊断。

钙和维生素D不能乱补

记者跟随于萌出诊发现,不少患者在最初并不当回事。尝试过运动、喝牛奶、吃钙片、吃保健品等各种补钙方法,甚至还代购好几万元的补钙剂,但仍然骨折不断。于萌表示,大家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上存在很多误区,最常见的就是认为补钙就能治好骨质疏松。绝大多数患者单靠食补和锻炼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到医院进行综合治疗。总的来说包括基础治疗和药物干预。基础治疗为改善生活方式、补钙和维生素D。如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浓茶、浓咖啡。保证每天摄入300毫升的奶制品,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分钟,进行规律的负重及肌肉力量练习。每天补充钙500~600毫克,成人补充4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65岁以上老人及维生素D缺乏者,补充6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药物干预规范治疗,一般需要间断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分为抑骨吸收和促骨形成两种。需要注意的是,钙、D不能乱吃,要根据化验结果,定期随访,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过多可能会导致肾结石、心脏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