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报】一台台飞速运转的血透机见证着医生竭尽全力让每个患者有质量地生存

  • 文:转载:2018年7月16日《新商报》A15版
  • 日期:2018-07-16

不久前,一名55岁患慢性肾小球肾炎40余年,肾移植术后21年的患者,出现了大量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离子紊乱、病毒感染等十余种凶险的病症,生命垂危。就在家属辗转北京多家医院,却均被告知没办法而陷入绝望之际,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肾内科主任、血液净化中心主任高弼虎接诊后分析病情,找准最佳治疗时机,在死亡线上抢回了患者的生命。在高弼虎看来,尽其所能挽救生命,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团队全面且过硬的技术和患者家属的信任,让这成为可能。如今,位于该院内科住院部的一楼的血液净化中心几乎全年无休,100台飞速运转的血液透析机,不仅为300余名患者带去了希望,更让他们有尊严、有质量地活着。

动静脉内瘘精细手术 让患者的“生命线”更持久

头戴显微镜,手持镊子,笔直地坐在手术台前,通过一个仅2~3厘米长的小切口,将患者手臂上符合条件的动脉、静脉仔细剥离,分别做横向和纵向的切口,然后用远比头发丝还要细的缝合线,为动静脉做吻合。半个多小时下来,高弼虎的后背和腋窝就被汗水完全浸透。高弼虎告诉记者,其实这名68岁的患者血管条件并不好,静脉内径不足2毫米,这在很多业内医生看来,是不能手术的。但血管通路是患者的希望,团队医生在超声时,发现他静脉侧支条件较好,因此手术。

“我国每年有几十万尿毒症患者需要依赖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这项动静脉内瘘手术,是让一条符合条件的静脉动脉化增粗,建立血管通路,相当于患者的‘生命线’。”高弼虎介绍,长期透析者常会出现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部分患者内瘘使用不到半年就出现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而失去功能,无法继续透析。

为了保护患者宝贵的血管资源,避免“无路可走”,高弼虎带领团队开展精细化手术,术中在显微镜下将血管内膜也“严丝合缝”对齐,减少术后出现狭窄、血栓的可能。同时,成熟开展DSA造影下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等前沿治疗手段,让患者的透析更加长远。

成熟开展中心静脉置管 为急诊患者抢救赢得时间

曾经一名11岁的男孩因尿毒症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来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需要立即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可是,儿童专用透析导管是特殊的型号,当时东北三省都还没有使用先例。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高弼虎硬是在没有无影灯,没有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情况下,为孩子进行了颈内静脉长期血透导管置管术,仅仅用了10分钟便完成了通路的建立,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如今,这名孩子在该科进行规范治疗,状态不错。

高弼虎介绍,以往不少患者对透析知识了解不足,延误救治,而急诊入院时没有时间做动静脉内瘘,此时做中心静脉置管可以为抢救赢得时间。不过,中心静脉置管危险性较高,感染和血栓是常见并发症,需要严格把握适应症。记者了解到,很多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已经脆弱得像玻璃管,血管条件很差,此时,长期导管就是最佳选择。而当老患者动静脉内瘘用不了时,也可以通过长期导管建立新的血管通路。这种长期导管让创口处于一个物理密闭状态,可有效防止病菌侵入皮肤。

据了解,高弼虎2005年就在大连地区率先开展了中心静脉置管手术,每年都会完成近百例。目前,年龄最小的患者11岁,最高龄者已经刷新到94岁。

规范化腹膜透析 患者也需要考试

腹膜透析,是一种患者自己在家就可以完成的透析方法。对于血管条件差、有基础病的患者或高龄老人更加适宜。并且,有利于保护患者残存的肾脏功能。“规范化的腹膜透析,患者可以做十年之久,但如果不规范,稍有不当就可能发生腹透管堵塞或感染的情况,严重时还能引发腹膜炎,可能一两年就得结束透析。”高弼虎表示,只有规范化的腹膜透析,才能让患者的治疗更加长远。

记者了解到,为此,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操作流程,对腹透患者进行培训并定期考核。患者只有在完全掌握了正确的腹透流程后,才能回家自行透析。同时,医院还开设腹膜透析门诊,有专门的医生为患者解答、处理炎症并针对复查结果对治疗方案做出调整。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专业的医护团队保驾护航,从该院接受腹膜透析的患者,因操纵问题而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