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报】护士高手各个“高精尖”

  • 文:转载:2018年5月9日《新商报》A13版
  • 日期:2018-05-09

很多时候,人们一提起治病救人,首先想到的是医生,而忽视了护士在治疗中发挥的作用。如今,护士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护理工作,他们和医生一样正在向专科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在5·12国际护士节前夕,记者在各大医院进行了采访,发现那些高手们可都是执照在手,各有绝活的,一些高精尖的操作都是由他们来完成的。

开通一条珍贵的生命线

在大医二院血液三科住院的,几乎都是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他们需要做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这是患者的生命线,药物和营养通过它进入人体。从2014年3月至今,护士长王跃已经独立完成了近300例PICC置管,都是一针穿刺成功的。PICC置管是要持照上岗的,王跃是该科唯一一个获得PICC置管资格证书的人。这项技术对操作者的穿刺手法、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有十分严苛的要求,需要胆大心细。王跃告诉记者,穿刺的血管直径通常小于3毫米,稍有不慎就会穿破。有一次,王跃为一个2岁的白血病患儿做PICC置管。“穿刺针直径1毫米,而孩子的血管更细,最多只有2毫米粗,刺入血管的那一秒,我连气都不敢喘。”

“一个人双臂上各自只有一条贵要静脉,穿刺机会往往只有一次。”置管前,王跃都要通过超声反复探查,精心选择一条血管条件最好的来穿刺。“如果条件最好的血管都不能一次穿刺成功,换另一条血管再次穿刺,不论对于操作者还是患者都会瞬间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条2500元的导管,说明书上标注的最长使用时间是1年。那么,我就要掌握好置管的手法,让这条导管一直用到服役期结束。”

出门诊,还参与会诊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门诊护士长刘晶,是全院唯一一个获得国际造口伤口治疗师证书的人。不论是出护理门诊还是到各科室参与会诊,她的“百宝箱”始终不离左右,换药盘、棉球、消毒纱布、消毒液、各式新型敷料,被分门别类地安置在这个箱子里。

采访当日,来了一位糖尿病足患者,他的脚趾缝间的一块区域已经溃烂见骨。刘晶拿出了新型的泡沫和银离子敷料为患者做处置。“如今,对伤口的处理早已告别了纱布、绷带包打天下的年代,很多新型敷料的应用,为患者伤口提供了低氧、湿润的环境,能够促进血管新生和上皮爬行,伤口愈合比过去快了2倍。”

通过专业培训和学习,刘晶从2014年开设造口伤口护理门诊以来,平均每个月接诊80人次。“现在,我不但做造口以及并发症的处理,还做慢性疑难伤口的换药处置,留置尿管、膀胱造瘘管路更换以及失禁患者的皮肤管理护理,能够提供的服务更加专业了。”

脑洞大开,改良手术设备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护士范玉录在手术室工作19个年头了,“作为护士,平时在手术中配合医生操作一些器械,我会发现有些器械用起来不是很方便,就会琢磨,是否可以利用科室现有的设备进行一些改进。”4月27日下午,医院举办了第三届“护理金点子”评选活动,范玉录改良的自动加压稳定注水装置获得了第一名。

“加压注水装置用于等离子射频手术,手术中需要用盐水冲洗,如果水流过慢,刀头就容易堵塞,造成器械损毁以及患者大出血。护士需要全程监控水压,如果水压过低就要手动加压。”一个多月前,范玉录尝试用一个电子设备连接到加压注水装置上。“我用旧刀头进行模拟试验,经过数次测试,能够让注水装置自动加压,达到压力稳定状态。”范玉录说,这样护士就可以不必专门盯着注水装置,不但节省了人力,还缩短了患者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时间,利于患者更快康复。

挺过103天最长移植期

大医二院骨髓移植病房成立后,张静静就担任护士长,目前带领了一支12人的护理团队。患者病情不同,在移植病房里待的时间也不同,少则14天,多则65天。然而,其中一位年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小金就破了这个纪录。二次移植,长达103天的护理,考验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心理。短时间内连续两次移植,小金的骨髓空虚期长达60天,感染及脏器损伤的发生率比首次移植大出几倍甚至几十倍。“每天,我都给患者口咽部、肛周、会阴部进行消毒,一个缝隙都不放过,所在房间内物体表面也是每天消毒擦拭1次。终于,跨过了出血性膀胱炎、消化道黏膜炎等一道道关卡,移植进小金体内的造血干细胞终于生根发芽了,付出的这么多个日日夜夜总算没有白费。做移植要冒很大的风险,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才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