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报】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45岁起每年做肠镜检查必须的

  • 文:转载:2017年12月26日《新商报》A13版
  • 日期:2017-12-26

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遗憾的是多数患者直到肿瘤进展到中晚期才被发现。尤其是距离肛门较近的直肠癌,与痔疮的表现接近,容易被忽视,等到确诊时往往令医生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基于广大市民对大肠癌相关防治知识不足,近日,新商报健康体验营邀请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刘忠教授走进南沙街道,为辖区居民做了一堂科普讲座。现场居民听后纷纷表示“有用”。

肛门指诊+肠镜 定期筛查还能防癌

现场,40岁的王女士告诉医生,家族成员中已经有两位因大肠癌去世,她非常担心自己也会“遗传”上这个疾病。“该做哪些检查,才能提早发现大肠癌?”这是她最关心的问题。刘忠教授表示,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属于高危人群,建议45岁开始就应该将每年的体检项目中,增加肛门指诊和肠镜这两项。由于很多大肠癌属于低位直肠癌,有经验的专科医生通过肛门指诊就可以判断出来。而判断是否为大肠癌的“金标准”仍然是肠镜+病理检查,可以更为直观地发现结肠和直肠肿瘤。有的居民提出,做肠镜检查非常痛苦。刘忠教授提醒,千万别因为惧怕检查而延误治疗,现在患者还可以选择做无痛肠镜,不仅过程舒适,而且由于患者配合度高,利于医生更精细的检查。

是否有手术机会 肿瘤大小不是唯一指标

“大肠癌到了晚期,还有办法治吗?”针对现场的提问,刘忠教授介绍说,目前,腹腔镜微创手术已经成为大肠癌的主流手术方式,只有在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十分严重,腹腔镜下无法完成的情况下,医生才会采用传统开腹手术切除肿瘤。有的患者肿瘤进展到很晚期,这时候手术,很难将肿瘤根治性切除,随着新辅助治疗逐渐成熟,患者在术前先进行4~6个疗程的放化疗,如果肿瘤明显降期,此时再手术可以切得更彻底。而对于那些肿瘤已经转移到周边其他脏器、没有手术机会的晚期肠癌患者,经过转化治疗,也有可能重新获得手术机会,延长生存期。

能否保肛 需要综合评估

很多患者对于直肠癌的恐惧,主要是担心自己因此需要带着“粪袋”生活,身心都遭受巨大的创伤。刘忠教授告诉现场居民,能否为患者保留肛门需要综合评估和判断。随着新辅助治疗和微创手术的发展,很多过去认为不能“保肛”的患者都能成功地住肛门。“保肛”和腹壁造瘘对患者而言各有利弊,需要谨慎选择。如果肿瘤距离肛门很近“保肛”不仅会增加复发转移的风险,而且患者术后排便不能控制,有的患者因此每天排便十几次、二十几次,生活质量很差。而腹壁造瘘可以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但是,反复更换造瘘口袋以及造瘘口护理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课堂笔记…

痔疮和肿瘤便血 先初步判断一下

刘忠教授经常接诊到便血的患者,是否意味着患上肿瘤,这成为现场居民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刘忠教授介绍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帮助居民进行初步判断。痔疮导致的血便,血和粪便分离,而且血液呈鲜红色。而肿瘤引起的便血,粪便与血混合在一起,血液呈暗红色,是黏液血便,而且患者常伴有便不净的感觉,这时候一定要马上到肛肠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