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报】国家重点专科实力加强多项技术水平全面提升

  • 文:转载:2017年12月19日《新商报》A15版
  • 日期:2017-12-19

2017年,对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来说,又是一个不平常的一年——6月,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成立,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著名骨科专家赵德伟教授当选第一届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会长;10月在德国柏林召开的世界骨循环学会(ARCO)换届大会上,赵德伟教授当选新一任ARCO副主席,成立的世界骨循环学会中国区(ARCO-CHINA),并担任主席。作为骨科学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带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这个有着90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不断发展创新,奋发进取,使得医院骨科不仅一直站在国家先进骨科的前沿,也在国际骨科医学界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地位,发展成为专科技术精尖、科研能力高超的骨科专业团队。

骨瓣移植技术不断提升 股骨头坏死(ONFH)分期治疗方法多样

在股骨头坏死的诊疗道路上,医院骨科凭借在骨显微外科技术上的巨大优势,不断探索突破,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医院骨科团队采用硫酸钡灌注股骨头技术,对灌注后股骨头进行micro-CT扫描,首次获得了清晰的股骨头内血管三维图像,并观察到股骨头内血管网状结构。股骨头内各供血血管主要通过骺上动脉网相连对股骨头供血,如果一根血管破坏,其他血管可以代偿股骨头血供,推翻了以往分区供血的理论。依据此发现,骨科团队创建早期ONFH静脉淤滞理论。在静脉淤滞理论的指导下,对ONFH早期患者髓芯减压(干细胞)治疗,临床成功率高达95.7%。

对中、晚期股骨头坏死,由于动脉缺血严重从而导致了病损范围的扩大,团队针对此类情况,利用大量尸体标本进行髋周血运的研究,原创了带血管蒂骨瓣移植的手术方式。运用该方法在股骨头“头颈部”开窗清除股骨头内坏死骨,应用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瓣或横支大转子骨瓣转移到股骨头内或头上修复骨缺损,重建股骨头血运,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应用血管造影检查(DSA)证实了带血运骨瓣转移后改善股骨头血供的根本问题,从而验证了该手术方法合理、有效。

对于病损范围更大、关节面尚完整的晚期年轻股骨头坏死患者,单纯的带血运骨瓣植入,难以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骨科团队首创联合应用多个带血运骨瓣联合植入技术。该技术原创性采用多个带血运骨瓣联合转移技术重建股骨头,恢复了股骨头血运和外形,重建髋关节的功能,基本解决了晚期病变股骨头坏死骨清除后的骨量和血供严重不足的难题,对于年轻晚期病例可应用至20年,颠覆了晚期骨坏死必须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治疗现状。

传统的带血管蒂骨瓣移植术中,骨瓣植入坏死骨清除区域内多为直接夯实或缝合的固定方法,关节活动频繁可能导致骨瓣松动,影响治疗效果。骨科团队提出选择一种可降解螺钉固定骨瓣,减少骨瓣的移位和脱落,避免二次手术取固定物带来的问题。鉴于纯镁金属较其他高分子可降解材料具有优良综合力学性能和促成骨生物学性能,骨科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应用自创了可降解纯镁金属螺钉用于带血运移植骨瓣的固定,所有骨瓣未见移位,获得了优越的临床效果,相关研究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曾连续两年受邀在意大利国际可降解金属材料大会进行主旨演讲,并应主编Kam Leong教授邀请在Biomaterials杂志发表镁基金属在临床应用转化的述评,推动了镁基金属的临床转化应用。

新型生物材料研制成功 “多孔钽”降低血管破坏保住股骨头

股骨颈骨折在各年龄段人群发病率都比较高,空心钉内固定术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但是有大量文献研究证明,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坏死率高达30%。基于股骨头内血管网状结构新发现,赵德伟教授骨科团队原创了股骨颈骨折血管分型系统,使人们意识到螺钉固定骨折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应尽量减少数量,以避免骨内血管损伤,在确保骨折愈合的同时,保持股骨头内血运通畅。

2016年,国家发改委“骨科植入材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正式落户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院骨科从此在研发新型生物材料、提高骨科疾病研究及治疗水平的道路上飞速前进。赵德伟教授带领骨科科研团队自主研发了多孔钽金属,获多项专利。这种新型骨植入体,依据需求进行了相关内植入体设计,相关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利用中国多孔钽金属,赵德伟教授团队研发了一种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多孔钽金属螺钉。

赵德伟教授团队研发的这种新型多孔钽金属螺钉,具有生物相容性、促骨形成性等特性,并与人类骨质相似,确保螺钉与骨头能够长到一起,防止骨质疏松。多孔钽金属螺钉表面粗糙,经过双向加压固定后,还能防止骨折端旋转,加快骨折愈合。以往动辄需要两三根钉来固定的手术,现在仅用一根多孔钽金属螺钉即可固定完成,减少了对股骨头内血管的破坏。手术仅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创伤小,恢复更快,患者术后当天就能扶拐行走。多孔钽金属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预防股骨头坏死这一技术的提升,在对骨瓣进行支撑、恢复股骨头的生物力学强度、重建股骨头球形结构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延缓甚至避免了青年股骨头坏死塌陷患者进行关节置换。医院骨科团队在临床上对于移位小、股骨头供血动脉畅通的患者,多采用多孔钽金属双向加压螺钉固定技术来治疗,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首创3D打印髋臼补块 个体化治疗DDH效果良好引起关注

得益于新材料、新技术在临床上的高速研发与应用,医院骨科团队对髋关节疾病的治疗始终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方面,独创了针对成人及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系列治疗方法十余种,并在全国广泛应用。今年更是实现了3D打印个体化多孔钽金属髋臼补块对于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安全治疗。现已成功完成12例手术,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将髋臼发育不良治疗与3D打印这一新兴技术相结合是医院骨科团队的首创。因为不同患者的髋臼发育情况差异较大,无法利用一个或多个固定型号的髋臼补块去修复发育不良的髋臼,3D打印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它可以制造任何形状的骨骼替代材料,并可以在实际手术前进行模拟手术,加上多孔钽金属材料组织相容性好、孔隙率高、表面摩擦系数大、弹性模量低等优势,使得手术真正做到个体化,提高手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从而减少实际手术中的风险,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利用金属3D打印技术研发出个体化多孔钽金属髋臼盖,主要是修复DDH患者的髋臼缺损,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通过计算机软件精准处理得到需要填补的髋臼补块模型,进而对其进行多孔化及优化处理,同时进行有限元分析确保修复后髋关节的应力分布均匀。利用计算机模拟与3D打印技术制作的多孔钽金属髋臼补块可以精准地填补髋臼缺损部分,最大程度地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有效地增加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该术式也相对简单,避免了大范围的截骨或取髂骨,减少手术风险,保护了骨盆环的完整性。因此,患者在手术麻醉失效后便可以下床进行功能锻炼,同时还不影响髋臼补块在植入体内的早期获得的初始稳定性,大大提升了诊疗效果。

再次修订“治疗指南” 带领国内骨科实现股骨头规范化治疗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经过多年打磨历练,早已成为一个结构合理、专科明确、优秀人才辈出的强大团队。这支精英队伍凭借二十余年对股骨头坏死(ONFH)的系列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赵德伟教授带领的骨科团队自2006年提出ONFH诊疗专家建议起,一路锐意前行,于2012年制定了《成人股骨头坏死诊疗标准专家共识》,首次为我国ONFH诊治及评定方法制定了规范化标准,2016年又牵头制定了中国首部《成人股骨头坏死诊疗指南》,使ONFH规范化诊疗再上新台阶,并已在全国普遍应用。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以一流的专业理念、一流的技术服务推动着区域骨科诊疗技术的发展,守护着滨城百姓的健康。文/曹赢 邵蔚